在这本书的第一篇,首先把性欲提高到“一切欲望的焦点”的高度,并且称之为“生存意志的核心”,从而引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志”。意志包括生存意志和种族意志等。
在第一部分《爱的哲理》,叔本华认为男女结合的性欲源于种族延续的本能意志,然而这种意志并不对人有利,甚至破坏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恋爱的激情是以一种迷妄为基础,使人误以为本来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事也有利于个人”,因此爱情是盲目的,基于从性欲出发的爱情的婚姻终究会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婚姻是为了延续后代,不是为了个人,因此恋爱不是婚姻的理由,一旦延续后代的种族意志得以满足,激情的迷妄就会消失,婚姻便只剩下琐碎和可厌了。
从性欲、恋爱和婚姻的琯溪,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欲望的苦恼》,讨论的是“禁欲”。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性欲、爱情受到种族意志的支配,因此禁欲就旨反抗本能,实现意志自由。但由于“肉体即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或具象化意志,所以只要肉体生存着,就存在求生意志”。故圣人也无法做到完全禁欲,完全禁欲引向的必定是死亡。圣人之圣在于能够超脱个人,看到人类共同的意志所在,并且反抗着这种意志,成为“世界的克服者”,从而实现意志的自由。
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意志”,由意志产生的欲望和努力,是人类全部本质,“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认为人类的痛苦是永远存在的,是人生的常态。一生无非就是在追求各种欲望的实现,意志没有得到满足时,人类时痛苦的,苦恼的;而当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瞬间,我们可以得到幸福,然而紧接着要么时欲望消失带来的空虚无聊,要么时更大欲望的出现。“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一切的快乐和幸福都来自于愿望,而愿望来自于缺乏,缺乏又带来了痛苦,因此人生的原始状态就是缺乏和痛苦,随即通过努力达到短暂的幸福和快乐。
生存意志,或称求生意志,不仅存在于个体,更是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父母本能地保护孩子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这不是对求生意志的反抗,而恰恰正是求生意志的种族性的证明,是自然为了保证种族存在的本能意志。求生意志伴随而来的除了欲望,还有我们无视理性的对死亡的恐惧。
但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类种族共同拥有的,永恒不灭的,因此死亡并非是终点,也不存在所谓个体的消灭,个体的死亡是自然的新生,“死亡之于种族,如睡眠之于个体”,在时间、空间、种族的庞大坐标里,个体是无比渺小的一点。作文www.yuananren.com而意志作为理念的存在,是超越三者而恒定的。甚至,叔本华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意志的形式。于此引出:“世界虽消灭,而自我的内在核心却永恒长久”,可谓是整本书的哲学思想中心。
在论述个体的意志来自于父亲,智慧来自于母亲的观点时,感觉就是在强制阐释。强制阐释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观预设的要害有三点:前置立场、前置结论、前置模式。在文中,叔本华首先是假设了这个命题为真,在这一个前提下列出了相应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例子,再从这些例子出发证实自己的命题。这完全就是前置结论的阐释方法了。对于同性恋的阐述,也表现了他的时代性,虽然根据自己的哲学逻辑推理下来,同性恋也是一种本能,也就是天生的,但还是忍不住地对其下负面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