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陵的《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的主题是历史大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大变局的时代,在我看来并不算多。与今人相关的则更加要少一些,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一个,另外一个清末民初,中国陷入双半社会,民众不断奋起抗争算是另外的一个。当我在开始阅读温伯陵的中国史的时候,恰逢笔者在阅读另外一部关于清末民初的历史著作,两者在不少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交集,两者对比起来读,颇有一些意思。
在谈论清末民初历史的时候,有几个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是无论如何避免不过去的。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义和团,太平天国等等。因为笔者在另外一部书中已经读到不少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温伯陵的中国史的时候,也更加的关注温伯陵对这几个人或者事的描述与评价。
对于李鸿章,温伯陵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大概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李鸿章差别不大。毕竟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几个条约是李鸿章签的,最屈辱的仗也与他脱不了干系。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李鸿章都是被骂的最狠的一个。当时当我们以一种大历史的观念去看待李鸿章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对其有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为中国最务实的洋务派,李鸿章对于近代中国有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蜕变自有其功。在温伯陵的笔下自然也肯定了他的这些功绩,但是在作者看来,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心的李鸿章理应可以做的更好,甚至应该去做一个补天的能臣,扶大厦之将倾,让中国在自强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但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有些一厢情愿了。他的眼界与阅历虽然已经走在了大多数的人前列,但是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臣子,他有他的君,这是他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的桎梏。关于他的在洋务企业中的所谓股份云云,只能说当你把一个人丢进酱缸中去,然后在捞出来,有谁可以不变色?
而对于义和团的评价则真的是一针见血。爱国炮灰,一语中的。今人看义和团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说为什么这样一群神神叨叨啥也不是的民间团体竟然可以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来呢?难道当时真的就没有人看出来这真的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吗?事实上,即便在当时,在当权者看来,义和团也只是她们想与这个世界谈一谈的棋子罢了。
不然起于山东的义和团为什么会被袁世凯尽数驱逐出山东,以至于在闹义和团最厉害的时候,都一点没有波及到它的发源地?不然在慈禧大义凛然的向各国宣战的时候,在看着义和团进攻外国使馆几次不利的时候,始终没有做进一步动作呢?无非就是一群被当做棋子用来探路的炮灰罢了,赢了自然有话说,输了也就是多砍上几个脑袋罢了。
只是或者慈禧也没有料到义和团竟然就真的如此废材,只是一群神棍而已;也没有想到八国联军竟然真的如此大胆,一点面子不给的合起伙来打进了北京,将孤儿寡母赶出了紫禁城!温伯陵在最后说义和团固然是炮灰,作文www.yuananren.com但是炮灰又何止义和团呢?
温伯陵对于这些处于历史大变局的人或事的评价,有些并不拘泥于历史定论,反而有别出心裁的见解。因此温伯陵的历史观点,在与其他的相关论述结合在一起看的话,尤其觉得有意思,往往会让人对于历史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