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读后感3000字 -凯发游戏

学生是否依然面临“在轮下”的威胁?

在一百多年前以德语发行的一本小说里,一个被视为天才后来却成绩一落千丈的名叫汉斯•吉本拉特的学生,在接受校长的规劝。“你愿意向我保证会好好地努力吗?”校长问。汉斯温顺地把手放在校长权威的右手上,校长说,“这就好,这就对了,亲爱的。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这是赫尔曼•黑塞著名的小说《在轮下》的点题句。滚到车轮下面去,意味着将被碾压。“在轮下”的威胁,代表着校长的生活态度,也是当时父母、老师、大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强加给学生汉斯的生活态度。只是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学生是否依然还像汉斯一样,不时要面临“在轮下”的威胁呢?

1962年8月,闻名世界的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在瑞士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5岁。这位生于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的作家,有着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并于1946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作中文译本非常多,也是很多中国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很容易让阅读者沉迷。《在轮下》这部黑塞的早期作品,带有部分自传性质。篇幅不算长,讲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被教育摧毁的悲剧故事。虽发表于1906年,但其思想内容并不过时。以其反观今日教育,仍令人长叹不止。

《在轮下》.jpg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实在太忙了,太辛苦,太令人心疼,没有一点自由自在的时间。我本以为她是因为孩子跟不上学校进度而要大量补习,事实却是她的女儿无比优秀,除了上学,每门功课都在上课外的培优班,超前学习。此外,还苦练钢琴和芭蕾,常常参加省级比赛。我说,那你想怎么办?她说,不想孩子这么累,但是所有同学几乎都在课外班超前学习,每个人拼命往前赶,如果退出就一定会输了。这时,我才明白,她原来并没有真正想给孩子减轻负担。她说,等考上名校就好了,也许到时候能稍微放松一下。

还有一位小学六年级孩子的妈妈,曾经因为孩子面临升学,每天感到时间不够用,而向我求助。那位妈妈说,六年级学校作业本身很多,但是孩子还是需要在放学后去补习机构学习。时间安排得太紧张,因此想要删掉几门课外报读的课程,但是觉得哪门课都重要,难以取舍,因此来征求我的意见。小学六年级,也就11、12岁左右,能有什么不可割舍的课外课程呢?于是,我详细询问了一番。原来孩子除了报读了课外的语、数、外学习班之外,还超前报读了初中的地理和历史课,此外,还有画画课、阅读课、跆拳道课等。那位妈妈说,和同学比起来,她给孩子报的班算少的,很遗憾,乐器、舞蹈这些都没有时间学。我问她,那为啥还要超前学习呢?她说,大家都这样,否则进不了好的中学,因此不想落后。

当我读黑塞的小说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些妈妈们的烦恼,她们的子女的境遇和100多年前的小说情节是多么雷同啊!她们的子女,无论多么努力,多么优秀,依然摆脱不了“在轮下”的威胁。

《在轮下》的主角汉斯•吉本拉特是一个智力佼佼“有天赋”的少年。在他生活的德国施瓦本地区,像他这样家境一般的孩子,只有一条出人头地的羊肠小道,那就是通过“州试”考入神学院。为了通过这场决定人生方向的考试,他每晚都要学习到深夜。考前,他惴惴不安地问父亲,还问当地的牧师,如果考不上就去上高中如何?然而他们的态度都是,不相信他考不上。因此,被众人视为天才的他,考不上可就永远没脸见人了。他知道,无论他多么眷恋美好、自由、无拘无俗的孩子的欢乐,他都必须远离。他挥起斧头在院子里狂砍,仿佛这样就能把他对养过的小兔子的思念、对童年伙伴的思念、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都一砍而光。

后来,天资聪颖和异常勤奋的他不出意料地考上了神学院。他以为从此可以享受一个能每天晚上10点就睡觉的美好的暑假,可以闲逛、游泳、钓鱼、做梦的日子,让他心安又充满诱惑。可是,在开心地钓了几天鱼之后,他还是接受了牧师的建议和校长的建议,在暑假里就开始学习。因为如果他想在神学院里也名列前矛,把其他同学甩在身后,就得比以前更加努力才行。名列前茅是他想要的,也是父亲、牧师、老师、校长想要他做的。但至于究竟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成长非常“喜人”,几乎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到处闲逛和嬉戏,就连自己喜欢的园艺和养兔子、钓鱼都戒掉了。“渐渐地,当汉斯再偶尔去钓个一小时的鱼或是散个步,他便会觉得良心不安。”

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一些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因为自己贪玩而生出罪恶感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汉斯,这是一种社会强加给孩子的价值观,让自由玩耍成为一种罪恶。他们也像汉斯一样,只知道名列前茅是自己想要的,却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就一定要名列前茅?为什么不这样就会“滚到轮下”?《在轮下》文中的鞋匠在“州考”之前曾经对汉斯说过,“考试终究是表面的东西,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就算考不过,也并不丢脸,哪怕平时成绩最好的人也有名落孙山的可能。万一真的落了榜,就去想想,上帝对每个人都自有安排,自会指引他们走自己的道路。”后来,他的神学院同学海尔纳也说,“我拿个第二十名,也不代表就比你们这些追求名次的人笨。”诚然如斯!

汉斯只是被形势推着走,他并不真正热爱所学的东西。也渐渐知道一个老师宁愿他的班上有十个人尽皆知的笨蛋,也不愿意有一个天才。作文www.yuananren.com规矩和才智斗争的戏码每日都在上演,而学校不过是为了将学生精心稳妥地打上听话的烙印,用统一的精神标签平衡不同的灵魂。只有在温柔的月光下,汉斯会溶化在朦胧的哀愁里,沉浸在莪相的情绪里,做自己那个关于诗人的梦。亲近自然、自由玩耍、做梦、享受友情、畅想未来和人生、探索各种可能性,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在汉斯的时代被人为地阉割了。黑塞在他另一部未竟短篇小说《魔法师的童年》中说,“所有这些大人都曾经做过孩子,可是其中,没有彻底忘记孩子特点的人是多么稀少啊!孩子如何生活、劳动、玩耍、思考、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只有少数人、极少数人还记得。”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居然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我记得自从我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他就再也无法像小时候一样,在楼下的游戏场随机交到同龄的朋友了。在楼下流连的都是幼儿,小学生仿佛已经都没有了自由的课后时间。他们的心灵被课本和考试占据的时候,那一种天然的孩子的灵气也在慢慢地枯萎。

童年时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异常珍贵的,童年的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成年后的幸福感。有一次,偶然看到一个综艺节目的片段。当时,钢琴家郎朗和他的妻子吉娜共同出现在节目现场。吉娜也是年轻有为的钢琴家,据说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8岁已经登台演出。节目主持人问起她的童年,问她最想和童年的自己说什么?只见她若有所思,欲说还休,数度哽咽。她说生日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她不能出去,要练琴。那一刻,郎朗也闪着泪光,那是琴童的惺惺相惜。稍稍定神之后,吉娜说,她想跟童年的自己说,“好好练琴!”短短4字,再无解释。可是她的眼泪最终还是出卖了她的内心。

《在轮下》中,汉斯和同学海尔纳交好之后,渐渐地变了。但是,没有人看到他无力的微笑背后渐渐沉沦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控诉,没有人想到,父亲、学校和一些教师野蛮的虚荣心促使他们毫不顾及这少年柔软的内心。汉斯还目睹了一个同学的死亡,他压抑的灵魂就像被一个寒战击中,惊醒。那时候,老师们大概只有在看到一个生命消失的时候,才会片刻感到每一份青春的价值。有人说,如果汉斯没有遇到同学海尔纳就好了。文中,校长也禁止海尔纳接近汉斯,认为是轻率不羁的海尔纳带坏了踏实努力的汉斯。他们二人,一个是“天才”,一个是“模范生”;一个是文艺的诗人,一个热衷追名逐利。可是评论家说,汉斯和海尔纳,这本是一个人的两面,汉斯迟早要面对自我。结局是悲痛的,退学的汉斯,饱受精神折磨,最终在成为机械工后,一次醉酒落水,顺流而下,痛苦自此才离他而去。汉斯就是那一朵在盛放之时被折断的花,众人在他的葬礼上纷纷惋叹,只有鞋匠低声说,“把孩子逼到这步田地,他们都有份儿!”是啊!“为何要他在最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少年时期每天学习到深夜?为何要夺走他的小兔子?”“为何要给他灌输空洞、卑劣、令人精疲力竭的抱负心?为何不让他享受考试后应得的悠然假期?”小说里的天才就此陨落,而今天,现实社会里的孩子们,还得靠着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和救赎。

这本名为《在轮下》的小说,是赫尔曼•黑塞的早期成名作之一,篇幅不长,一口气读完,觉得一百多年前的风物旧事,放在今天的语境来说,仍有警世的意味。赫尔曼•黑塞擅长心理和环境描写,再加上《在轮下》本身也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所以读来每每令人掩卷长思,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名作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轮下》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让木乃伊跳舞》读后感1000字

2:《听见》读后感400字

网站地图